每天戴口罩,不停洗手,加上轉天氣,人人都有機會出現皮膚痕癢問題,甚至爆發濕疹!香港過敏協會統計指,每5人便有1人曾在不同時期有濕疹。

濕疹難治,偏方特別多,古靈精怪到底得唔得?中西醫各有說法,這是其中兩個:

偏方一:莞荽水
坊間做法:芫荽切掉根部,用水煮30 至45 分鐘,加入一茶匙鹽後用作浸泡身體,聲稱可止痕,舒緩濕疹。
西醫:不建議使用, 對有多少成份落入水中成疑。
中醫: 芫菜可作中藥(胡荽),性溫味辛,可發汗透疹、辟邪氣,舒緩痕癢,可是較適合虛症如血虛生風的濕疹,
濕熱型則不宜。

偏方二:自製天然護膚膏
坊間做法:用椰子油或蘆薈塗抹皮膚,或加入蜂蠟製成護膚膏,以滋潤和修護皮膚。
西醫:不建議使用,椰子油可補濕,但易堵塞毛孔。蜂蠟等成份則難以滲入皮膚。
中醫:椰子油對肌膚有益,可鎖水及殺菌,改善燥熱、脫屑、皸裂等皮膚狀況。古書記載蘆薈可治癬瘡等皮膚病,改善皮膚粗糙及瘡腫等,搽後有滋潤功效。但兩者性質均偏涼,較適合濕熱毒較重的濕疹患者使用,止癢能力也未必很強。

防疫小心洗爛手

洗手!洗手!洗手!
人人因為疫症多注意衞生,每天勤消毒,卻有可能洗出病來。

明德國際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張苗表示,疫症下求診個案增加:「如果洗手次數頻密,加上每次也用肥皂,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積累太多刺激物而患上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。」

多洗手會令皮膚乾燥,角質層變薄,皮脂減少,皮膚中的組織容易受刺激,增加受病菌、病毒感染的機率。患者多會先感到手指尖、手掌位置乾燥,繼而出現乾裂、疼痛、脫皮,嚴重的更會在皮膚表面長出痕癢的小水珠。「原理跟主婦手一樣,愈常清潔、皮膚接觸清潔用品愈多,患病可能性愈大。」本來容易有濕疹症狀的患者,更易病發,「如果長時間沒處理或經常抓癢,有可能令皮膚表皮肥大,長出像荔枝皮的慢性濕疹,那時一定要求醫。」

不少人使用酒精搓手液時會感到刺痛,張苗說:「同樣是因為刺激物積累下來,令皮膚接觸酒精時感到刺痛。」若懷疑是敏感性接觸性皮膚炎,例如對酒精、洗手液成份等有敏感反應,則須要做測試檢查。「經皮膚斑貼測試(patch test),去除致敏因素就能痊癒,但不是人人需要,因為只有很少人對酒精敏感。」

抗疫同時要保護皮膚,張苗建議:「可選用一些不含香料的温和洗手液,最好習慣每次潔手後塗潤膚膏。」即使因工作關係要經常洗手,勤用潤膚膏還是對皮膚有幫助。「平日我們可能每天只會用一兩次,但常洗手的話多塗幾次也不怕。」清潔家居時則最好戴上膠手套,不論洗碗、洗衣,接觸任何清潔劑時都要保護雙手。濕疹患者則可先戴棉質手套,再戴上膠手套,多一層保護,減少敏感。

如果皮膚太乾燥,晚上最好使用油劑潤膚產品厚塗在手上,張苗建議:「先塗潤膚膏,再塗油劑,可修補皮膚屏障,減少發炎,會復原得快一點。」

放鬆口罩肌

這幾個月常常戴著口罩,嘴巴被蓋著,少了與人交談、大笑,連面部肌肉也繃緊了。
物理治療師林偉雄建議大家在家中早晚練習做表情包,讓面部也運動一下!

每個表情維持3秒後慢慢放鬆,重覆10次:
1. 驚喜=戚眉
2. 擔憂=皺眉頭
3. 忍痛=緊閉眼睛
4. 嫌棄=嗡鼻
5. 扮可愛=嘟嘴
6. 開心=露齒笑
7. 呷醋=谷起嘴內空間

每個表情都要慢慢做,不用急~

護手宜忌

一般人使用洗手液和酒精搓手液時,不會出現皮膚問題,可是一旦頻頻清潔,人人都有機會出現乾燥痕癢、龜裂,甚至濕疹!

防疫期間,難以避免常洗手,明德國際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張苗認為,最重要是繼續保持清潔,同時保護皮膚,她提供以下潔手護手貼士:


✓ 使用低敏洗手液
-選用不含香料、不含防腐劑的温和洗手液,對皮膚的刺激較少

✓洗手後印乾雙手
-以抹手紙輕輕印乾雙手,不要大力磨擦,並即時塗潤膚膏修護


✘ 用熱水洗手
-熱水會抽乾手上油脂,令雙手更乾燥,皮膚保護層變差,建議使用攝氏37度或以下清水洗手

✘手部乾癢時搔癢
-容易出現傷口,加上指甲中細菌多,如接觸傷口有可能引起發炎

慎選潤膚產品:
有效護膚成份
– 甘油(Glycerol)
– 尿素(Urea)
– 神經醯胺(Ceramide)
– 透明質酸(Hyaluronic Acid)
– 礦物脂或凡士林(Petrolatum)
防止皮膚感染成份:
– 鋅、銅(Zinc and Coppe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