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伯明明聽不清別人的話,卻假裝沒問題。
「食咗飯未?」
「好!」
「食咗乜嘢呀?」
「好,好,我鍾意。」
長期在家的這段日子,多了跟長者溝通,或會發現對答變得九唔搭八。

別以為老人家「撞聾」是平常小事、不用理會,耳鼻喉專科醫生周振權說:「改善聽覺不單令人聽得見、溝通得到,更與心情、防止腦退化有關。」他指長者一般很難發覺或承認自己聽覺衰退,通常由家人發現。若發現與家裡長者溝通變得困難、雞同鴨講,或留意到長者把電視機聲量調校得愈來愈大,甚至開始不願社交,便要看看是否耳朵出了問題。

聲音的形成:聲波震盪耳膜,能量經三根聽小骨進入耳蝸,震盪其絨毛細胞而產生電子訊息,傳到腦部,形成我們聽得見的聲音。

周振權解釋,耳蝸的絨毛細胞會隨年月死亡,變得不再對聲波敏感。這有可能是基因、疾病緣故造成,也有可能是年輕時工作環境嘈吵,令絨毛受到勞損,提早失去功能。

耳蝸不同部分負責處理不同頻率的聲波。控制高頻聲波的絨毛在較外的位置,所受到的震盪最大,故較容易受損。有時候,長者聽女孩子說話很困難,聽男人說話卻很清楚,就是這個原因。

除此之外,年老會令腦神經的分析速度變慢,出現「聽得到,聽唔明」情況。周振權建議與長者交談,除適當地放大聲量外,說話時要慢慢來、有停頓,讓對方腦部有足夠時間分析,才能有效地溝通。

年老只是引致聽損的其中一個可能性。日常溝通是第一步聽力測試,如開始呈退化跡象,便應每年到專科診所作專業聽力評估。醫生能透過評估,分辨出聽損是因老年還是其他疾病造成。

幫耳仔按摩

耳朵形態像倒轉的胎兒,中醫認為是人體的縮影,除可看出身體的毛病,也可以透過耳朵治病。

耳朵大的人,一般強壯長壽一點。中醫師李寶檀說:「當身體出現病變時,耳朵局部亦會有改變。」疾病初期,耳朵變化較少,症狀較明顯的,則用肉眼也能看出變化,包括出現紅腫、硬塊、結節等,按壓那些位置時會感到酸麻甚至疼痛。

耳朵佈滿血管及神經,刺激相關神經線可影響腦部神經物質分泌,從而調節身體問題。中醫師會用耳穴貼壓法,以代替耳針的藥丸、藥籽、穀類等貼於穴位上,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。

李寶檀指:「耳穴就像開關,開著了那個位置,按相應穴位,局部的血液循環會快一點,康復也會快點。」有些治療會以藥加耳穴貼壓,有時則是針灸後再在耳上貼穴位,可更快解決問題,「所有問題也可以透過耳朵處理,大部份症狀可即時紓緩。如果本來體質強一點,效果更好,年紀大一點則會慢一點。」

刺激大腦相關穴位,更能改善精神健康,李寶檀說:「器官運作離不開神經系統的調節,刺激神門等穴位可改善大腦局部供血、調節腦內神經系統,從而改善抑鬱和失眠症狀。」

發現一些小毛病時,可自行按摩耳朵,可用指腹溫柔按壓該器官相應的耳穴,一般會感到舒適,或有輕微酸痛感。每穴按壓五至十秒,換另一穴,全按後重覆一至兩個循環,每次大約五分鐘,每天可按三次,大家在家不妨試試。

耳穴止痛
一、頭痛
-可按額、枕、顳、皮質下、緣中、耳尖穴、神門、腎八個穴位

二、肚痛
-可按壓腹、胃、小腸、大腸四個穴位

如何照顧耳水不平衡長者?

家中長者突然嗌頭暈,分分鐘是耳水不平衡?

一般暈眩只會感頭暈,未必同時有耳鳴和聽力減弱;耳水不平衡病徵則包括頭暈、耳鳴和聽力減弱,每次發病時間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,患者多於中年發病,甚為普遍,且易與普通暈眩混淆。

老人科社康護士陳淑芬提醒,長者耳水不平衡發病時,照顧者首先應保持冷靜,幫助長者躺臥在平面如地下、 床上,提醒患者將視線停留在遠處不移動的物件,不要合上眼睛,免令暈眩加劇,也不要進食或飲用流質食物,以免嘔吐。

當暈眩停止後,可讓長者繼續在床上休息甚至小睡一會,直至所有徵狀消失。起身的動作也要慢,如再出現暈眩,不要勉強,應躺下繼續休息。

至於日常護理,陳淑芬指可按醫生處方使用止暈和止嘔藥,並勸諭長者戒煙戒酒,以改善循環系統。

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盧佩儀表示,男女皆有可能患上耳水不平衡,兩者發病機率相若。其確實成因不明,主要與內耳淋巴水壓不平衡有關,暫沒有根治之法。 醫生一般會用止暈、止嘔藥和利尿藥紓緩病情。患者應避免吃太鹹和高鈉的食物,以減輕徵狀及預防復發。